杠杆软件
菜鸟无人车规模化应用,重构行业价值链。
6月26日晚,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5财年年报,其中阿里巴巴集团总收入达9963.47亿元,净利润同比增长77%至1259.76亿元。
当外界将聚光灯投注于阿里云、淘天集团和国际数字商业等业务的强劲表现时,还将聚光灯投向了菜鸟。菜鸟亏损的收窄,是阿里能够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而菜鸟能够实现亏损收窄,一个因素是,菜鸟无人车技术突破,并进行规模化应用,颠覆了物流行业传统认知。
6月,菜鸟新款无人快递车GT-Lite开启预售,价格低至1.68万元,让无人快递车进入平价时代。而在5个月前,菜鸟无人车推出新款L4级公开道路无人车GTPro车型,更是创下单公里运输成本降至0.13元的“成本奇迹”。
无人车技术的突破,不仅大幅削减了快递末端配送的成本,更显著提升了配送效率,成为菜鸟在智慧物流领域发展的关键转折点。凭借在物流科技上的创新,菜鸟正重塑行业未来格局,谋求更深远的变革。
物流成本猛降、应用广度拓宽菜鸟无人车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
菜鸟无人车的综合成本一直在降低,在1.68万元的菜鸟GT-Lite车型出现之前,有数据显示,菜鸟GTPro车型的五年综合成本降至14.98万元,较早期车型降幅超30%。
无人车的应用,也让快递运输成本不断下降。与传统燃油车的人工成本相比,菜鸟无人车实现了成本削减,单公里运输成本能降至0.13元,打破了行业内“无人化必然导致高成本”的固有认知。
在综合成本大幅降低的背景下,曾经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的“无人车”,如今已迈入大规模应用阶段。
截至目前,菜鸟已在全国范围内的30多个县市成功部署了无人车集群。以杭州余杭配送中心为例,30台无人车高效覆盖了80%的运输线路,日均处理包裹量高达2000件,效率较人工操作提升了2-3倍。
这种规模化效应不仅有效摊薄了单车成本,还借助“物流即服务”(LaaS)模式,使中小快递公司得以共享无人车网络,从而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。
有消息显示,浙江杭州某网点自2024年起开始大规模使用菜鸟无人车,进行快递网点到驿站之间的包裹配送和揽收。在双11高峰期,该网点临时工需求减少80%,相较传统的配送模式,无人车的配送效率提高2-3倍,单票成本降低1毛钱。
此外,菜鸟采用“梯度化场景验证”策略,让无人车从一线城市延伸至偏远山区,极大地拓展了场景广度。
菜鸟无人车在陕西山区的测试中攻克了坡道难题,在安徽暴雨区能保持95%的感知精度,在江苏跨江大桥的强电磁干扰环境下能实现零失误运行。这些严苛环境下的成功预示着末端配送“最后一公里”将全面迈向无人化转型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菜鸟无人车还突破了夜间运行的限制,夜间行驶速度上限提高15km/h,这表明菜鸟无人车已具备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稳定运行的能力,摆脱了仅能在理想化城市道路行驶的局限。
无人车突破的背后,菜鸟“另辟蹊径”
菜鸟无人车能够实现成本下降以及规模化落地应用,并非偶然,而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。
不同于传统无人车企业在硬件参数上的激烈竞争,菜鸟另辟蹊径。
传统企业往往执着于提升传感器和芯片的性能,例如选择高精度且昂贵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,不断追求更高的分辨率、测距精度、像素及动态范围,力求将传感器性能发挥至极限。同时,它们还深陷算力竞赛的泥潭,似乎算力越高,车辆决策能力就越强。
然而,这种对硬件参数的过度追求,导致无人车成本居高不下。而且,传统无人车对高精度地图的测绘成本高昂,且限制应用场景,因此,传统无人车量产和商业化应用面临巨大挑战。
而菜鸟采用“车端轻量化+云端重计算”架构,实现了“轻地图+云端智能”的突破,打破传统无人车企业高精地图依赖的行业痛点,依靠多传感器融合和AI算法优化来实现目标。
这一突破的背后,离不开达摩院的技术支撑。2023年5月,因业务调整,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转入菜鸟集团,结合阿里巴巴达摩院的AI算法模型,菜鸟深度学习数亿公里的行驶数据,让无人车在“轻地图”模式下自己做决策。
菜鸟的云端智能调度系统,实时分析交通数据和天气变化,优化路径规划,这种“技术重构”策略,让菜鸟成功避开了昂贵的硬件军备竞赛,转而用软件来定义成本优势。
菜鸟做对的第二点,是成本结构的颠覆性重构。
技术规模化与生态协同形成“飞轮效应”,推动菜鸟边际成本持续下降。在生产端,菜鸟通过集群化部署摊薄研发投入。以杭州余杭为例,30台无人车由1名工程师通过云端管理,运维人力需求降低80%,30台无人车就覆盖了80%运输线路。
这种规模化生产让无人车综合成本从早期每台20万元以上降至15万元以内。2024年9月,菜鸟集团CTO曾向《中国经营报》透露菜鸟无人车的价格,“菜鸟无人车整体价格分为硬件和技术服务部分。目前一台车5年综合成本约在15万元左右。”
菜鸟还引入了“物流即服务”(LaaS)模式,与申通、圆通等快递公司共享无人车网络,使中小快递商无需自建车队即可接入无人配送。同时,菜鸟与高德、饿了么等业务整合,打造“半小时达”智慧城市网络。在此情况下,快递对于人力的依赖将大幅降低。
在生态协同层面,菜鸟无人车深植于阿里巴巴集团生态,它并非孤立项目,而是深度融入“大生态”体系,共享技术和资源。阿里云提供算力支持处理实时数据,高德地图贡献精准交通信息优化路径规划,菜鸟则通过开放API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功能迭代。
同时,无人车数据也能反哺阿里云AI模型训练,通过技术、资源与场景的深度耦合提升整体技术力,推动菜鸟无人车从“成本中心”向“价值中心”转型,在降低单公里运输成本至0.13元的同时,构建起开放共赢的物流新生态。
去海外,重塑末端配送
菜鸟无人车的创新,本质上是为应对物流行业面临的挑战,尤其是快递业末端配送人力成本的持续攀升。
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,菜鸟无人车的发展与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紧密相连。蔡崇信曾在年报中强调,“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,只有创造”。
菜鸟无人车作为智慧物流的核心,凭借技术壁垒重塑竞争格局,为阿里在全球市场的扩张注入了澎湃动力。
吴泳铭“像创业公司一样思考”的理念,也在菜鸟无人车上得到验证。菜鸟无人车从末端配送这一关键环节切入,如同精准的手术刀,解构了物流行业的价值链。
未来三年,菜鸟计划部署20万台无人车,构建“无人车+”生态系统。这不仅是数量上的扩张,更是质量上的飞跃,快递柜车、冷链车等功能性新型号将不断推出,还将拓展城际干线无人卡车和商超冷链车型配送场景。
菜鸟正探索“物流即服务”(LaaS)模式,同时通过技术授权(如向海外输出无人车解决方案)开拓新增长点,这些探索将推动菜鸟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。
目前,菜鸟自动化和数字化项目已在全球28个国家落地超过600个。菜鸟副总裁、菜鸟物流科技事业部总经理毕江华曾向《第一财经》透露,去年一年,菜鸟支持全球物流企业、企业物流客户的自动化和数字化升级,其中大型客户数量同比增长61%,大量客户产生了复购,预计2025年全年菜鸟物流科技海外增速将超过国内。
例如,在荷兰埃因霍温推出“无人车+机械臂”工厂方案,在巴西圣保罗,推出适应高温暴雨环境的葡语交互系统,这些都体现出菜鸟对国外本地市场的深度理解和尊重。
凭借在28个国家获得的L4级安全认证,菜鸟无人车将加速其海外商业化进程,为阿里国际业务的突破提供强大助力。
如今,菜鸟已建立了中东海湾六国(包括阿联酋、阿曼、巴林、卡塔尔、科威特和沙特)之间互发包裹的跨境物流网络,全面支持跨境和本地电商物流配送,最快3天即可送达。这不仅是菜鸟在G2G(国家与国家间运输与配送)物流服务能力上的一大突破,更为全球电商注入新活力。
菜鸟拥有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跨境物流仓网以及380多个分拣中心,其中18个位于海外重点市场,在欧洲、北美、亚太等区域的18个国家和地区运营超40个海外仓。
未来,随着20万台无人车落地,菜鸟不仅将重塑末端配送,更将推动快递行业进入无人化、智能化的新纪元。菜鸟无人车,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末端配送革命的先锋。
头图来源|菜鸟
转自:号外商业杠杆软件
汇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